作为一个无锡人,想必很少有没听说过荣氏家族的。无锡的荣巷、梅园、江南大学等,皆与这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从小到大,我也听说过许许多多有关荣氏家族的故事。然而民间传闻大多都有道听途说、以讹传讹的成分,对于此中的真实性,我也是一直持有疑问的。怀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心,我翻开了手中的这本《荣毅仁的前半生》。
本书主要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,聚焦荣毅仁从圣约翰大学毕业,正式进入家族企业任职后,道路曲折、险情重重的经历。作者并没有着重于荣氏家族的创业过程,而是把笔墨功夫用在荣氏家族的文化品格上。
荣家发迹前是农户出生,植桑养蚕,做过小生意,摇过摆渡船。到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开始,荣家发轫了。荣熙泰到乌镇当过账房,后到广东厘金局当过税务管理员。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,伯父荣宗敬都是上海滩钱庄学徒。荣德生也随父在广东历练过一阵,对荣熙泰、荣德生父子来说,这一步很重要,走出了荣巷封闭的空间,扩充了视野,看到了世界的繁复性及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,荣家树立了“实业救国”、“实业报国”的思想,以及从此时之实地伸向未来的绝不虚妄的目光。在稍有积累以后,荣宗敬、荣德生兄弟两便办起自己的钱庄,紧接着从衣食民生入手,办起了面粉厂和纺织厂,呕心沥血十多年后,荣氏兄弟一跃而成为中国的“面粉大王”和“纺织大王”。这是第一代,开疆拓土的一代。
第二代是荣毅仁一代,这一代人数众多,荣毅仁有兄弟七人,荣毅仁居四,另有姐妹九人。荣宗敬有三个儿子,四个女儿。荣毅仁的兄弟(包括堂兄弟)个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,有的还出国留过洋。薪火相承,这代人凭借着家传和良好的教育底质,成为荣氏企业的栋梁,合力支撑起荣家这座庞大的实业大厦,而荣家的女婿中也不乏才干出色的企业家,为荣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从整体上来说,这一代的努力和成功是显而易见的,他们继承了第一代的理念、操守、德行,能做到不忘本来,吸收外来,面向未来。荣毅仁无疑是这一代中的佼佼者。
在荣毅仁大学毕业进荣氏企业负责一方工作刚三个月,抗日战争便爆发了。荣家庞大的企业被无情的战火摧残得七零八落,也让荣毅仁在空前的波折中走向成熟。其实,荣氏企业在战前刚刚从一场差不多要崩溃的危机(申新搁浅)中喘过气来。战争再次使它面临绝境。但荣家顽强的挺立着,以各种方式图存救亡,上演了一个个精彩的劫后余生的好戏。抗战胜利后,荣家以一腔热血,满怀希望地投入了战后重建。这个时期,荣毅仁被推到了创业的前沿,然而,一连串的打击,使饱受沧桑的荣家和年轻的荣毅仁陷入绝望。
当面临重要的历史拐点,荣毅仁做出了留下来迎接解放的抉择。在解放初的经济恢复和对私改造中,荣毅仁顺乎潮流,经历了思想的转变和内心情感的挣扎,在公私合营中率先交出了荣家几十家企业,从而被赞誉为“红色资本家”。在民族资本家里,荣毅仁是个罕见的政治上的清醒者。可见,他能在晚年成为国家领导人,绝非偶然。
这本书重点聚焦了荣毅仁在这段时期波澜壮阔的经历。尤其在最后时刻,荣家几乎散了架,在大厦即将倾倒之际打过来的余光里,荣毅仁以他的内敛、豁达、沉着、大拙若巧的品格,陪同年迈的父亲荣德生,苦苦支撑着荣氏企业,大厦不仅没有倒,而且在新时代给扶直了。在家国天下、民族大义与私利的较量中,荣毅仁选择了前者。
担任上海市副市长,是荣毅仁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转折,因为,他从一个资本家转变为国家公务员,他的红色资本家之称也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。这个称呼伴随着他一生。且具有唯一性。除他之外,再也没有一个民族资本家获得过这样的殊荣(改革开放初期,荣毅仁先生受中央邀请,再度出山担任共和国副主席)。在民族资本家这个阶层整体被消灭的时候,他却被冠之为“红色资本家”。这个曾说过“我赞成共产党只举一只手,举两只手就是投降”的人创造了这个阶层的神话。
或许有人觉得,荣毅仁的传奇无非是自己命好,生在了大富之家,后来又选择对了赛道,跟对了中国共产党,才有了大发展。实际上这些都与他的个人努力分不开的。
年少下基层,后来积极改进产业,努力学习涉足新行业,在那个社会动荡、风起云涌的时代,荣毅仁将自己的个人和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,才最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一代传奇。
不过这一切都没有结束,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,中国企业家或许会像荣毅仁一样,书写更多传奇,我们也一直期待着。
公司地址:无锡市梁溪区广瑞路2108号
公交:3路、3路区间、311路、17路、52路、75路、龙潭浜专线、711路、711区间向阳(盛阳食品城)站下,沿广瑞路向东北方(张家港方向)200米就可以到达。